欧美漫画与日漫的差异
漫画是指以通过虚构、夸饰、写实、比喻、象征、假借等不同手法,描绘图画来述事的一种视觉艺术形式。但是欧美漫画和日韩漫画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从叙事技巧方面看二者之间的区别。
叙事技巧(确切说是画格与画格之间的过渡类型)更多样:我们知道,画格之间的过渡类型大致分6种,
时间到时间
动作到动作
对象到对象
场景到场景
视角到视角
无关联
代表主流美式漫画的杰克·科比的《神奇四侠》,画格过渡分布是这样的:
而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的情况是这样的:
尤其视角到视角的一度成为日本主流漫画的标致性过渡 。这可能是由于日漫大多是杂志连载,而美漫多为单行本要求一本要有较多的剧情,所以日漫可以多用一些画格来描绘电影式的慢镜头,反正以后还有机会慢慢画。
主观运动视角:漫画中常用『运动线』描述动作的连续性和戏剧性,
也常用多重图像以提高读者参与感
但日本漫画家率先用『运动线』描绘背景,而清晰地描绘运动物体
这种『主观运动视角』让人有极强的临场参与感。后来美式漫画家开始借鉴这种效果,到90年代初,这种效果就变得比较常见了。
『出血位』:我们知道,让无声的画格看起来持续更久的时间,可以通过改变画格的内容、数量(更多)、间距(更宽)。其实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改变画格的形状(更长、更大)。因为一个无声的画格的不确定性,能够表达时间的延续感,在读者的脑海里逗留,并且在后面的画格中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而日本漫画家常用『出血位』——画格沾满整页,像溢出一样,这种效果会提升许多,读者也能持续地感受到这种全景的存在。
图标化与写实化的运用差别:图标风格代表了观念领域,写实风格代表了感官领域。
早期欧美漫画结合图标化人物和写实化背景,既让读者顺利产生身份认同,又能真切地进入到一个感官的模拟世界,早期的迪士尼动画尤是如此,或者想想《灌篮高手》中常常将人物Q化而背景不变,就是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而日漫的遮罩效果,一度成为代表性的风格。另外,日本漫画家将某些人物(通常是无公害的女主角)图标化以帮助读者代入角色的同时,将某些其他人物(通常是凶恶的角色)偏于写实化,以便使它们变得更客观,从而强调它们与读者的界限。还有,日漫中常见到道具画得相当真实,展示其各种细节,让读者意识到它是一个客观物体。
日漫从右往左读,美漫从左往右读:
画风主题故事之类的是由文化和商业运作方式决定的,更重要的一点是日本漫画和欧美漫画的分镜方式不同,这个你随便看几本这两类的经典漫画就知道了。
在这个差异上,现代日本漫画的分镜方式是创新于近代欧美漫画的(当然现代欧美漫画也有自己的发展)。手冢治虫之所以被奉为日本漫画之神,就是因为他发明(也许是整理并光大)了日式漫画的分镜基础。
日漫动态感很强,少年漫如龙珠海贼等打斗非常精彩劲爆,而美漫感觉静态感比较强,或者说分镜远不如日漫流畅丰富,导致美漫我很少感觉出什么很精彩的战斗,打斗感觉就是摆出很帅气的poss,虽然单格很有型,但整体不如日漫战斗看的舒服,就像两个人战斗,日本是把角色做出出招的姿势,下一格再出拳,而美漫经常一下子两人已经扭打在一起了。而且美漫图画信息量大,经常是密密麻麻的对话,并且美漫台词很忠于故事内容,感觉编剧不敢开小差,台词都是在说剧情感觉挺严肃,而日漫台词更加自由也更加欢乐,经常爆发出一下逗比对话,甚至像银魂这种台词胜过图片让人欢乐无比的(镭神强烈反对这种观点!)
阅读群体不同,日美两种漫画的读者群体不同,决定了风格的不同,这是两种漫画最根本的差异。美漫偏成人所以美漫必须画的更写实、精准的透视、色彩丰富、视觉冲击力强悍。这么高的制作要求,就必须是有现代化的制作流程才能保质保量。
日漫偏少年,因此故事性要强,需要有细腻的心理描写,画面上的差距自己脑补就可以了。而且日漫主流的周刊形式,和作坊式的创作方式,作者有时候连黑白稿都画的很草,放美漫就是草稿纸级别,日漫也更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