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名著改编迷你剧系列 带你重温经典
英国BBC出品的名著改编迷你剧一直深受英剧迷们的追捧,其品质保证已经深入人心。小编推荐了几部非常好看的英剧,让我们一起来重温经典吧!
《远大前程》
英国BBC广播电台名著片连出数部之后,其品质保证已经深入人心,迄今为止,在制作单位遵循原著务求完美的宗旨之下,还未发现有失水准之作。《远大前程》(《孤星血泪》)是狄更斯作品中广为人知的一部,所以拍成BBC剧集中经典示范之作理所应当。
本剧摄制于1999年,很久以前国内曾经引进过大卫里恩的1946年黑白版和1974年的彩色版。笔者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此片,但当时家里是黑白电视 机,一直不知道自己看的是哪个版本。至今还记得古堡里恐怖的气氛和美丽少女不断小孩这小孩那的……当然还是那句“过来小孩儿,你想亲就亲一下”最过瘾了!
据说74版本属电视电影,因为上译黄金配音组合(或者文化产品高度匮乏?)的缘故在国内公映后受到追捧,那么,时隔多年之后问世的99年电视电影版本,必定要在电影技术方面全面提升和进步,更具视觉观赏性。
《远大前程》曾被多次搬上银幕,众多珠玉在前,BBC版表现异常出色:摄影精湛、布光讲究,而且并未陷入技术主义的巢臼,为所谓的视觉效果大玩装备(国 产影视剧在这方面恰恰相反,总喜欢暴发户一样狂使摇臂轨道,即使最下三滥的白痴剧,器材占有也是春晚般富足),BBC剧集的复古风格总是雷打不动,作者以 扎实功力一步一个脚印地经营运作,绝不追求花哨、卖弄技巧……这样做的好处是作品可以彻底去除“与时俱进”的瘢痕,不会由于暂时应用某种“新技术”而在时 代进一步发展后显得落伍,因此,以《远大前程》为代表、一贯使用成熟招数确保风格稳定的BBC名著剧实际上已经成为形式构成方面最有远见的电视电影作品 ——这俨然是BBC所独有的名著式书写体。
有点遗憾的是,全剧分一二两部,共四集,这个长度必然导致波澜壮阔的原著故事被压缩成迷 你型剧集,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尤其是男女主角的关系渲染方面剧力较弱,观众只等到了一个超级古典主义的拥吻,这不免使人看过之后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原著的欲 望……不知道这是否剧集作者的原始意图之一,总之该剧所散发的经典文学作品的气质相当迷人,所以我希望如此精彩的作品至少也要拍个十集八集才好。
剧情简介:故事描述一名女子如何因遇人不淑而矢志对天下男人展开报复;一名年轻人如何从铁匠学徒摇身一变成为伦敦的绅士,以及对一名冷漠女子的痴心爱 恋。《远大前程》是一个由冲突和波澜交织而成的故事,皮普富裕的助养人、艾丝黛拉的父亲、哈维森小姐的未婚夫等等。然而他们全都是罪犯!在这个充满诡谲及 因缘际会的世界里,犯罪狂潮永远如影随行。
《绿林荫下》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经典电视电影《绿林荫下》(Under the greenwood tree)改编自英国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72年的同名小说,评论一致认为其是哈代“艺术上精致完美最高峰”的作品。于《一个荒诞的故事》(Tristram Shandy: A Cock and Bull Story)有出色表现的凯莉·霍威(Keeley Hawes)出演该剧万人迷女主角芬西教师。
圣诞前夕,唱诗班英俊小生迪克杜威对小镇新来客芬西一见钟情,相貌甜美的女教师芬西,对各式各样的追求者展开忽冷忽热若即若离的攻陷策略,经过一番波折和 迪克杜威终成眷属。激情过后的平淡生活无法平息芬西虚荣的内心追求,与前追求者牧师梅伯暗生情愫。究竟十九世纪的婚姻以爱情作为赌注,还是始终臣服于英国 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社会价值观?故事围绕社会低层的唱诗班成员,与世无争苦中作乐的日子,对现实生活具真实细腻的描写。芬西是当时少数受过教育的女人,有 思想,有抱负,同样有点小虚荣,希望通过婚姻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过上更为安稳的生活。不切实际的爱情追求导致悲剧的结局。作品并没有对婚外情本身作更多 的探讨和谴责,而以局外人的身份讲述一个十九世纪女文艺青年和普通百姓的爱情故事。
据悉泰盛文化即将发行的BBC两大经典套装, 《莎士比亚精选集3》以及《简·奥斯汀全集》。前者收录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辛白林》、《佩里克里斯》、《暴风雨》四部戏剧作品。后者则收录简·奥 斯汀《理智和感情》、《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六部同名文学改编作品。以上音像制品均带英文原声音轨,光碟 片基良好,精美套装限量发行,值得收藏。
《米德镇的春天》
正如所有的喜悦与美好都需经历漫长的等待。改编自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小说同名小说《米德镇的春天》(Middlemarch),英国广播公司(BBC)95年经典版本《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编剧执笔,节奏缓慢情节却一如十九世纪英国浮世绘。
《米德镇的春天》讲述十九世纪初英国小镇,野心勃勃的李盖 特医生初到小镇,想做一番事业,而貌美理性的多萝西亚则嫁给固执的老学究。围绕政治金钱爱情展现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的故事。李盖特娶了貌美肤浅的萝沙梦, 婚后生活因奢华无度债台高筑,生活的压力磨灭当初万丈雄心。多萝西亚婚后发现的丈夫并不是自己当初想象那般可以著书立作,婚姻生活乏味拘谨。
小镇居民各自感情营私,实为十九世纪初英国社会的改革与保守的水火不容的细腻写照。小人物终日围绕一己私利,各自为营。多萝西亚的悲悯以及善良在自私自 利的人群里显得格外灼灼生辉。当初以爱之名,打算厮守到老的苏卡朋,却是个猜忌卑微的男人。苏卡朋留下遗嘱以防范多萝西亚与其表侄拉迪斯罗成婚;李盖特的 痛苦根源,在于理想却现实之间的差距,医院人事勾心斗角格格不入,婚后生活入不敷出平淡如水;弗瑞苦心等待遗产,无奈结局一场游戏一场蒙;爱上堂婶的拉迪 斯罗隐忍而倔强,理智与情感无从抉择。闭塞的小镇是流言的温床,任何稍越伦理的交往都难逃好事者的唇舌非议。
孀居的多萝西亚致力于 发展农舍的规划与管理,她格言微小的善行就是丰富的一生,尽力帮助有需要的人群。当所有人对李盖特的人格产生怀疑时,她义无反顾投资医院,帮助李盖特重拾 被残酷生活磨灭的昔日雄心。信任与爱情是人生最强大的力量,她克制住对拉迪斯罗的朦胧情感,某日不慎看见拉迪斯罗与李盖特的妻子抱拥一起,悲伤如此女子, 发现爱上了拉迪斯罗。最终多萝西亚为了真爱,放弃丈夫的大量遗产,有情人终成眷属大团圆结局。
该电视电影版本正片长达375分钟, 特别收录幕后制作特辑,以及30分钟主题曲原创音乐。英文原声,中英双语权威字幕翻译。在家细细品味碟子的好处,在于以最短的时间,历尽别人的一生。 BBC以一贯改编名著见长,《米德镇的春天》也不例外。尽管人物众多,众生心理刻画栩栩如生,即便是小人物,有钱却孤独的老人,等待遗产的亲戚,酗酒的小 偷,失意的牧师。故事以皆大欢喜为结局。米德镇的春天,春意盎然。每一个经历过人生寒酷的人们,终于拥有了完满的结局。
善良的人们都想人间变天堂,剧情却将生活的残酷丝丝剥开,所有纷争起源来自自身利益的得失,欲望,爱情,名望。乔治·艾略特以《米德镇的春天》位列全球十大名著之一,并且是唯一的女性作家当选。推荐此片作为英国文学作品又一注释典范,实在并不为过。
《我们共同的朋友》
英国BBC广播公司名著片《我们共同的朋友》根据狄更斯最后一部完整长篇小说改编,全剧总长350分钟,共分四集。由每集长度接近电影的时长可见该剧是BBC倾力打造的重磅作品——充足的容纳空间为完美还原篇幅宏大、气势磅礴的狄更斯小说提供了保障。
剧情简介:潺潺河流静静流过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暗涌的河水携带着一个激情的犯罪故事。在泰晤士河岸旁,贫穷但能干的丽西,帮助他的父亲从事河流拾荒的工作。但父女两发现,他们所寻获的一具尸体将带领他们前往一个原本遥不可及的世界,这是个虚浮,注重表面的世界……
全剧情节曲折,悬疑丛生,迷局式的演出进程相当吊人胃口,在作者优雅精确的剪接之下,剧集结构线条清晰流畅,群戏尤其精彩,几乎没有一个表现黯淡的人物 (两位男主角形象出色,他们都有一双可以让女性充分信赖的眼睛以及眼神)。个人感觉,狄更斯似乎想通过看起来十分庞杂的故事说明这样一个简单道理:世上有 两种人,高尚者和卑鄙者,而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光明的结局其实并没有影响《我们共同的朋友》的批判力度,在充分展示河流的污浊、人 性的丑陋之后,全剧最终回到了BBC名著片永远无法绕过的命题:什么是绅士和淑女。狄更斯告诉我们,在金钱决定地位的世界,绅士和淑女的称谓并非上流社会 的专利,两个真正相爱的人在一起时,金钱以及身份的制约肯定第一个被抛到九霄云外……其实,在这个泛娱乐的年代,我们的“绅士和淑女教育”一直借助了无孔 不入的媒体力量喧嚣尘上,沸沸扬扬,然而,较比骨子里高贵充满英伦气质的BBC视觉读物,《舞林大会》之类是不是洒狗血的东西比较多呢?若是如此,笔者就 有理由认为只有能够静下心来观赏BBC名著片的人,才可称得上真正的绅士和淑女。
形式方面,仍然追求画意至上,光线的运用极其精 到。有一场戏,剧中人在烛光包围之下进行对话,蜡烛光闪烁所造成的影像明灭被一一记录,这个气氛高度真实的段落说明BBC电视剧集的作者在拍摄时完全未受 电视剧制作规则的限制,而是把在全黑的影院环境中放映节目视为终极理想,这在无形中使得剧集的技术水准大大提升……也确是如此,目前所看到的每部BBC剧 集都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作电影吧。
《苦海孤雏》
狄更斯作品《苦海孤雏》(《雾都孤儿》)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并享有盛誉,小说在我国广泛发行,影响深远。孤儿奥利华的文学形象家喻户晓,原著故 事也曾被多次改编为影视作品,最新版本应该是2005年由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电影作品——笔者窃以为,如果眼前这个英国BBC广播公司1985年版本和 此前面市的众多BBC剧集一样属于“电影风格”产品,恐怕就没有推介的必要了,毕竟还是电影大师倾力打造的作品更加引人注目!不过,令人意外的是,BBC 版《雾都孤儿》与以往的文学名著“电视电影”迷你剧集完全不同,该剧以纯粹的电视剧艺术手法制作拍摄而成,充裕的空间、精微的细节使之忠于原著的程度远远 高于任何的电影。实际上,此前的狄更斯作品改编剧集确实给人凝练浓缩之感,看过后总觉意犹未尽!电视剧形式则有效规避了电影化叙事所造成的“缺憾”,观众 可以细细品味,深入感受原著魅力。
表现形式上变化较大:摄影以中景、近景、特写镜头为主,具有鲜明的电视剧特色;只有用光方面继续坚持英伦影视作品传统的“画意”风格,画面效果虽然因为硬件条件的关系不如电影胶片出色,却也足够给全世界的电视剧作经典示范。
以上只是影像方面留给笔者的印象。值得注意的是,本剧以电视剧手法拍摄,可技术方面较比以往的电影化BBC剧集并未显得有所“偷懒”:人物众多、情节枝 蔓复杂是显著原因,作者积极活跃的场面调度也是贡献之一:随着剧情展开,不时有作者精心布局的大场面提醒观众:《苦海孤雏》是高度尊重大部头原著、结构严 谨、手法细腻的大制作!
剧情简介:故事讲述孤儿奥利华因忍受不住济贫院的恶劣环境及不人道对待偷走出来,逃到伦敦街头后遇上一扒 手,其后更被臭名远播的恶棍拐去,被迫加入“扒手党”以偷窃为生。“扒手党”的偷窃活动,以及那些对奥利华母亲遗物虎视眈眈的人,透过各种不法手段,来达 到目的,最终更酿成血案。奥利华是狄更斯笔下最令人感动的孤儿。在流浪中,他历尽艰辛。社会的光明和黑暗、人性的光辉和险恶,在此间表露无遗。但奥利华始 终保持纯真的心,对生命抱有希望,凭借这种执着,他最终脱离困境。
《包法利夫人》
英国BBC广播电台名著片再次震撼出击!本片改编自福楼拜作品《包法利夫人》,与前面已经出过的文学名著系列一样,全剧以高度严谨的电影精神制作,似乎 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部剧集是一部电视剧。最令人击赏的仍然是异常节制的用光,精湛的摄影技术使每个瞬间都充盈着画意,可见大卫里恩时代造就的英国电影至尊 气质必将百代传承:哪怕拍摄电视剧,也要绅士十足地雕琢所有细节,绝不马马虎虎草草收场——在此意义上而言,英国BBC广播电台电视剧已经承担起电影的责 任,至少从制作阵容、技术水准方面来看,BBC电视名著片很难被电影超越,几乎每部剧集都可以成为观众心目中的经典版本。
抛开该剧卓 越的形式贡献不谈,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该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包法利夫人在第一次尝试到偷情的愉悦之后惊喜交加地喊道:“终于有了一个情人!一个情人 啊!”如果少了这段主人公充分享受性爱乐趣的场景,《包法利夫人》很可能变成祖母时代的读物,只剩下对堕落者的批判与谴责--那样的历史观无疑是十分狭隘 的。
即使今天不是情人节,我们也应该对包法利夫人抱以宽容和同情的态度。
少女时代的包法利夫人离经叛道,不愿意 做献身于神的圣女。她嫁给一位老实本分的乡村医生,激情和欲望的火焰在她体内燃烧,丈夫却不解风情不会浪漫,属于典型的“闷蛋”。后来,包法利夫人遇到一 个翩翩美少年,与之心心相映,但起初两人并没有越过防线,任由初恋般美好的时光无限伤感地逝去……不久,包法利夫人被另一位更具攻击性的彪悍情人解放了肉 体,大声喊出笔者开头提及的那句话!
这个故事显然在告诉我们女人的理想以及理想的破灭。
所以无论生活看起来多么美好,它注定要有一个悲惨的结局。
最后,包法利夫人因债台高筑求助无门服毒自尽。令人惊奇的是死前她觉得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竟然与两个情人无关:包法利夫人想起自己与子爵共舞的场面,这 段场景似乎说明女人放纵了自己的肉体,也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已,她们想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满足——那么其实包法利夫人和那些匍匐在神坛前的圣女没什么两样。
购物狂包法利夫人死于物质的羁绊,精美的饰物、家具方面的花销终于使她的家庭不堪重负走到破产境地,最后,连两个情人都无法帮她。现实比道德更有约束 力,包法利夫人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整部故事也由此完成了对堕落的虚荣女性的无情审判,这种古董级的价值观已经很难被今人所接受。至少在我所知道的情人故 事中,总以美好成分居多。
祝愿人人都有机会喊出“终于有了一个情人!”并不会因此付出沉重代价——今天是情人节,这么说不算犯罪,呵呵。
最后再次重申一下,对于某些遗老建议将七夕定为中国情人节的说法,笔者不愿苟同,这已经是显然的中国意识形态建设,也可以说是以道德名义对自然形成的时尚习俗进行粗暴介入,大家都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叫夫妻节还可以,情人应该算一种新型人际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