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知识的美剧-《lie to me》 看完分分钟涨知识
《Lie to me 》这部美剧的灵感来源于行为学专家Paul Ekman博士的真实研究以及畅销书《Telling Lies》,每集剧情为一个简短的故事,卡尔.莱特曼(主演)通过对人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的观察,来探测人们是否在撒谎来还原事件真相。这是一部有技术含量的电视剧,可以给观众普及很多知识。
《Lie to me》剧情简介
该剧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一名办理诈骗案件的高手能在调查当中通过辨别人脸、声音及体貌特征来发现真相。当你无意中抓挠下巴、扳动手掌、触摸鼻子或者拼命吞咽口水,CalLightman博士马上就知道你在撒谎--这可不是他瞎猜的,他就是知道。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陌生人,什么事情都无法对他隐瞒。他比一台测谎仪更为精确,事实上,他就是个完美的"活测谎仪"。
CalLightman受雇于当地一家特殊的私人机构,只要FBI、当地警察、法律公司、大型企业乃至于个人在寻找某件事真相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麻烦,CalLightman就会前来帮忙。协助CalLightman开展调查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早期的创始人和著名专家:GillianFoster。Gillian是Cal工作上的搭挡,两人在这一领域棋逢对手,不相上下。不过,Gillian同时也是个善于使诡计,善于"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女人,而且轻易不表露自己的情感。另一个助手名叫WillLoker,善于思考但是不善言辞,似乎从来就不是说谎的料。RiaTorres是这个团队中的新成员,在洞察肢体语言方面颇有天赋。同事们忽略掉的细节,Ria往往能敏锐地注意到其中的蹊跷。
《Lie to me》剧情剖析
LIE TO ME这部剧的核心编剧内容,是基于Ekman的论文和研究成果,这毋庸置疑。Ekman可能本身憋了一口气,因此在剧中常见用一些平庸的人来攻击Lightman的“功夫”是伪科学,通过这些弱智的攻击把Lightman塑造成神。
从科研人员角度来看,剧中还是有非常多的破绽。比如说第一季的第一集,其实是非常精彩的一集,很震撼,但是也有很低级的错误。如下两大点:
第一,开篇时,如果在中国,审问投放炸弹的嫌疑人时,嫌疑人根本不会出现翘起上唇的表情,或者单肩抖动,最多只是眼球的转动。
第二,当Lightman尝试真实炸弹存放的地点信息做刺激后,剧中认为嫌疑人的那个表情是SCORN(轻蔑),原因是有上唇提升。但这个判断太局部了,只依据犯人上唇提起,加鼻唇沟的产生,就得出了轻蔑的判断;却没有同时注意到眉毛是皱紧的,眼睑上缘和眉毛之间的距离非常短,上半张脸加下半张脸的表情形态是一个X形,这实际上是典型的愤怒。
从情绪表意的理论上讲,刺激源信息为“炸弹放在A地”,被测表现出轻蔑(SCORN),无论如何也不能得出结论是A地就是真实地点。比如,如果我说“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发明的”,每一个受过常规教育的中国人都会很轻蔑,因为轻蔑情绪的表意是“否定”。按照“轻蔑=否定”这个逻辑,剧中的判断就不通了(相信很多人看到后也不理解,为什么SCORN就是猜对了呢?)。
正确的判断逻辑应该是,刺激源信息为“炸弹放在A地”,被测表现出愤怒,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是A地就是真实地点。因为愤怒源自于威胁,会引发攻击欲望。刺激源猜的A点信息,威胁到了他投放炸弹这件事(可能失败,他会被认定为有罪),因而产生愤怒,这才是正确的判断逻辑。
第一集中还有一个精彩的桥段,就是Lightman测试那个涉嫌谋杀老师的小孩的时候,先问跑步的最好成绩,让被测回忆,观察反应(眼球的移动);再问最近一次跑步大腿的感觉,让被测回忆,观察反应(眼球的移动),这两个问题都是无压力问题,可以用于确定被测的习惯基线(回忆时眼球向其左侧转动);再问被警察抓到时奔跑的感觉时,被测没有回忆,直接盯着Lightman给出答案,就可以判断是明显说谎。因此,这个过程非常精彩,有确立基线的方法,有提问的组合方式,有根据违背基线的异动来判断说谎的正确逻辑,非常好。但即使是这样,剧中还是有致命的漏洞:正常人回忆时眼球不会转到侧向的极端,正常人普遍是转到四分之一眼睛的水平宽度。当然,这种极端的转动,也可能是镜头语言的需要,但确实不是实际测试的常规表现。
因此,LIE TO ME仅仅是一部有技术含量的电视剧,可以普及知识,但决不能用来做科研参考,甚至是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