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漫产业现状的解读
随着原上海美影厂导演、著名动画大师马克宣因病离世之后,一些对一老一辈动画有感情的人们也开始了反思。然而就在此事,北京的一场国产动漫展却让人们再一次的失望,完全扭曲形态的“葫芦娃”,本是反派角色的神经却是小妇人造型,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中国动漫到底怎么了这个问题”不得不在人们头脑中高速运转着。
找动画片看动画片,就上5068动画片大全
似乎是个魔咒,国产动画有着跟国足类似的命运——始终都像扶不起的阿斗,且逐渐沦为山寨抄袭、粗制滥造、低幼弱智的代名词;甚至前段时间,还有网友整理了一份“脑残动画片排名榜”,上榜单的都是国产动画片,这些动画在画面质量、角色设置、故事结构上等都乏善可陈。
为什么如今的国产动画总喜欢“破罐破摔”?
一位专家所言切中时弊,中国动漫创作氛围非常浮躁,过分强调产值和赚钱,大家都赶着出成绩,认真做动漫的人太少了。譬如之前的《高铁侠》,就被指为“骗”补助而高度抄袭日本动漫,成为笑柄。而这次北京动漫展上扭曲变形的葫芦娃模型,无疑是无良商家伴着投机取巧和不加节制的逐利诉求,而拿来敷衍了事的牺牲品——实在是亵渎了老艺术家们的心血,更让中国的青少年活在一种拙劣的感官消费之中,成了廉价娱乐的牺牲品。
君不知,国产动画也曾有过辉煌,比如万氏兄弟,即使是在战乱年代也创造出了诸如《铁扇公主》之类的惊艳作品;之后的《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雪孩子》等,哪个不是顶尖的精品?它们糅杂了水墨、剪纸、木偶等表现形式,无不透着深厚的民族性和艺术性,斩获大奖无数;日本的动画大师手冢治虫更不讳言:《大闹天宫》是引领他走上动画之路的“启蒙教材”。
而这样的动画盛宴,让80后的我们,小时候真是太幸福。除了一众精品国产动画,还有诸如《圣斗士星矢》、《灌篮高手》、《战神金刚》等美日动漫。可惜的是,自2006年起,广电总局一纸政令,全国各电视台所有频道在每天17时至20时之间,均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合拍片的播出也需报批,代之以那些拙劣的国产动画大行其道,我们童年的“动画王国”就此正式坍塌,老态的怀旧心理开始过早酝酿。
不难理解,美日动漫对中国青少年造成了一种洗脑式侵袭,这种“地方主义”也是出于文化保护需要,但最终效果又如何呢?俄罗斯学者卡拉·穆尔扎在《论意识操纵》一书中说:“在电视提供的那份信息口粮很有限的情况下,电视政策就成了人所共知的刑讯变种,先让被扣押者吃咸鲱鱼,然后再给他一碗带尿的水。”而在此语境下,那些国产动画无疑成了“带尿的水”——针对低幼儿童的刻板说教和急功近利的拙劣包装,是它们的最大特征。于是,《喜羊羊》、《熊出没》、《摩尔号》等低幼动画横空而出,并拉低了整个国产动画受众群体的年龄和品位。
所以,一味将动画限定为教育儿童的工具和商品,而非具备人文气质的艺术品,这是限制中国动漫发展的最大原因。而基于“信息饥渴”,不少青少年别无选择,只能用这些“带尿的水”去满足童年欢愉,聊以慰藉;虽味同嚼蜡,但之前没“喝”过,所以觉得“世间的美味也就这样了”。而诸多动画创作者们,也普遍不拿青少年的诉求当回事,越加“破罐子破摔”。但对于从那个美好年代走过来的我们而言,痛心疾首的同时,真得只能抱怨“曾经沧海难为水”了。
实际上,美日动漫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首先就在于他们的受众摆脱了年龄桎梏,老少通吃;其次,他们会设定一个严谨命题和完整故事;无论深奥浅显,总会在潜移默化中,给人以启迪,譬如宫崎骏的动画,正是对战争、自然、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的人文思考,才引发世界强烈共鸣。而中国动画,除了对着孩子一味搞怪搞癫搞笑、说教讲道理谈空话,似乎没什么大作为——哗众取宠、肤浅说教本就让人生厌,起码对于我们这群成年人而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动画电影不应囿于对数量的追求、对铜臭的狂热迷恋,罔顾质量提升、理念转变,以及内涵升华——超越世俗欲求的羁绊,追求思想内涵的普适性,才是本质需要;只有基于此,才能创作出具有东方韵味,又能引发世界共鸣的优秀动画电影。这也是马克宣老人家生前所提倡的:要创作中国民族风格的动画。期待这一天的到来。